餐飲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熱點/餐飲資訊/列表

“燜”出的幸福味道,【非遺瑰寶】燜子——丹東老馬燜子

“燜子,是由澱粉製成的塊狀食物,可煎、可炒、可涼拌,是出現在小攤上、家廚中、飯店裏的美味佳餚。然而,在丹東,燜子好吃,許多賣燜子的、吃燜子的市民卻可能不知道,這種小吃已經成為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且丹東市場上80%的燜子都產自咱元寶區。今天,【非遺瑰寶】欄目帶您瞭解一下。”

【非遺瑰寶】燜子——丹東老馬燜子,“燜”出的幸福味道

從小攤到作坊

“來碗燜子,中份,少放辣的!”“來兩份燜子,調料正常,打包帶走。”隆冬時節,走進新安步行街的一家燜子攤,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撲面而來。雖不是週末,但顧客仍然一個接着一個。

當被問及小攤的生意咋樣時,攤主夫婦特別滿足地説,“別小看這個小攤,平時一天能收入幾百到上千元不等,節假日最高可掙3000多元呢!”在他們眼裏,小攤火爆,自己的烹飪手藝好是一方面,更得益於“馬寶光燜子作坊”。

馬寶光,燜子製作技藝第六代傳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初見老馬,是在他位於小東溝的一處作坊門口。雖處寒冬之中,老馬的小作坊內外卻是一番熱鬧、繁忙景象,大家忙進忙出,有的搬運,有的裝車,有的將做好的燜子切塊……老馬一會幫着搬貨,一會盯着燜子的製作,將近中午才停下來休息,説説燜子的故事。

從叫賣到“馬經理”

説起老馬家的燜子,要從馬寶光起上溯六代,正是20世紀20年代,彼時,他的祖輩生活在河北省武清縣南洋村,將粗糧細作,製成塊狀的澱粉食物,改善生活。後因戰亂,難以維持生計,馬振清(馬家燜子製作技藝第一代傳人)攜全家闖關東至丹東,以製售燜子和大塊涼粉為生,後製售燜子便傳承了下來。

馬寶光自16歲起就隨父親到街上做生意,父親推着自行車,車上掛着桶,桶裏裝着涼粉和燜子,一塊一塊、一碗一碗地賣,供養家裏八口人。

隨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燜子也越來越暢銷,傳統的製作方式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馬寶光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傳承“火炬”,成為了燜子製作技藝第六代傳人。

隨後,他將機器引入燜子製作,租廠房、僱工人,批量製作燜子。如今,他既有燜子小吃攤,又做燜子批發,不僅是燜子攤主,也是其他攤主口中的“馬經理”。

“在網上輸入‘燜子做法’,可以找到不少教程。”老馬説,想要做出質量上乘的燜子,其實並不容易,“就像做菜一樣,做出來不難,好吃不好吃,就要看手藝高低了。”説這話時,老馬面帶笑容,眼神裏透着一股驕傲和自信,“冬季燜子易於保存,我每天大約能賣出去1000公斤左右,這一數量幾乎覆蓋了丹東80%的燜子市場。”

從小吃到“非遺”

“二十年前,想吃燜子,只有那麼幾個地方,人家不出攤,你就吃不着。而近十年,燜子市場越發開闊起來,攤位增多,價位提升,受眾增多……”馬寶光説,燜子好吃,除了本身的質地外,醬料也很重要,但醬料好吃與否,不在品種多少,還是要看手藝。據他了解,凡是賣的好的燜子,醬料基本都是自己用心做、投入做的,也正是因為這份用心和投入,才讓燜子不僅只出現在街頭小攤,端上大小飯店的餐桌,也逐漸走上“非遺”的舞台。

2015年,馬寶光祖傳的燜子製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後,他時常受邀參加丹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等活動,現場炒制燜子,給丹東市民以及外來遊客帶來口福,在擴大丹東對外知名度方面貢獻一份力量。

TAG標籤:瑰寶 丹東 非遺 老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