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人氣美食/飲食常識/列表

寒食節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説到清明節,大家都知道,祭奠親人的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也一直傳頌至今。但是你知道嗎,在清明節之前還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在寒食節的時候是禁煙火的,而且只吃冷食。現在就一起去看看這個寒食節的來歷吧,看看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一、寒食節的時間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二、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為全國所接受。伴隨着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又是一年春草綠,我們已經不需要改火吃冷食,但還要悼念先人,祭掃踏青,要秉承傳統文化,也要跟着時代移風易俗,獻一束花,植一棵樹,珍惜時光,既要把握當下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又要及時行樂,享受人生。

春雨驚春清谷天,春天的節氣已過大半。

時間過得好快,好像過完年就期待着清明小長假的到來,立春之後,雨水,驚蟄,春分,周而復始之間沒什麼存在感,時不時的倒春寒就如同段子裏説的,冬天和夏天相愛後要消滅掉春天,好像才看了花開,就要進入枝葉繁茂的夏天了。

三、寒食節的歷史故事

古時候,清明節更像一個時令節氣,時至清明,草長鶯飛,春暖花開,萬物生長,景象變得清潔明淨,説到清明,其實當時乃至今天人們過得是將寒食和清明融合為一的節日。

寒食,冬至後一百五日,春分後十五日,清明節前一兩天。

寒食節要禁煙火,吃冷食,並且還有祭掃、踏青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是最古老的節日之一。

寒食節的歷史由來

寒食,指在寒食這天要禁煙火,吃冷食。古人生火非常麻煩,所以一般人家終年都不會熄滅火種,但初春氣候乾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

而且萬物都有生命輪迴,經過上一年的沉寂與秋收冬藏,春天萬物萌生,火種也是如此,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此時寒食無煙火,花柳蒼蒼月欲來”説的就是寒食節熄滅舊火,夜晚無燈燭待月光來的習俗。

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漢朝時有些地方甚至要禁火一個月,久食冷食不利於生活生產,遭到百姓反對,後逐漸縮短。

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並逐漸式微。清代曆法改革,寒食逐漸融合併入清明節。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説法卻更為流行。

傳説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避世於介休綿山。

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不出,母子隱跡焚身。後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所以四海以寒食寄哀思,只為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淡泊明志的奉獻精神。而介子推的憋屈冤枉就像不可比擬的險峻綿山古蹟,天長地久地矗立在那裏,他的魂魄與山河同在,如同春日的風雷統御着萬物生靈。

枝葉茂密似籠煙霧的榆柳在這一天也變得暗淡,而詠唱介子推故事的《龍蛇曲》卻歷久彌新,久唱不衰。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稱霸春秋,卻終究有負於用忠誠追隨過他的介子推。

寒食節的來歷是不是都瞭解了呢,正是為了祭奠大臣介子的忠臣之志而傳流至今。就像端午節是用來祭奠偉人屈原一樣的。後來清初的時候改革,才把清明節定在了寒食節兩日之後,之後隨着變化,寒食節也變成了在清明節的前一日。所以當你看到那天都在吃冷食可千萬不要奇怪哦。

TAG標籤:寒食節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