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人氣美食/飲食常識/列表

臘肉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臘肉一直是東北或者四川地道的名菜,雖然臘肉非常美味,但是臘肉本身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如果在食用前處理不當會導致臘肉非常硬,口感極差,甚至危害人的健康。雖然大家對臘肉都十分熟悉,但是關於這臘肉的來歷你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臘肉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臘肉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臘肉的來歷,從周朝就有記載,到了清朝家家户户都醃製臘肉,在現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

一、周朝

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脯”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也用成束乾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乾肉稱為“束脩”(束脩:指10條臘肉)。自宋代以後臘肉已經成為宮庭貢品和老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所以民間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一説。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之前,湖南是一個屬江南百越民族分支——揚越人居住的地區。在長沙的戰國墓中,出土了牛、羊、豬、雞的遺骸,還出土有肉脯(即今日之臘肉),這説明臘肉是當時人們的一種主要副食品。至今煙燻臘肉已成為湖南飲食習俗中的一大特色,享負盛名。

另有史料記載:“越人風乾(肉)而後薰”。除上面所提到的畜牧和採集品等副食外,楚越人也喜歡捕獲獵物,如野兔、野豬、野雞,這些捕獵所得的野味,往往一次性吃不完,需要儲存,先人為防止其他動物偷吃,就把肉掛在高處,成風乾。

臘肉是湖南、四川、廣東等地區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經湖湘兒女遊歷中原,而走出三湘四水,美味傳播四方。著名作家梁實秋説湖南的臘肉最出名,此言不虛。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的楚地(湖南)臘肉招待過他。

臘肉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第2張

二、清朝

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湖南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讚不絕口。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

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薰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薰幹。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製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裏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製,薰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託鄉下親友薰上幾塊。

三、現代

上世紀的1912年,以關遂昌等人為代表,對臘味的加工製作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他們以杉木為支架,以竹笏扎搭五、六米高的曬棚,頂部蓋上松樹皮,四周無遮擋,以便通風,避免太陽直接曬射。白天在涼棚晾曬,晚上五更天將臘味從棚裏晾出露天外“打冷風”,至日出後又將臘味收回涼棚,反覆晾曬直至臘味風乾至成品。

臘肉的來歷你瞭解多少 第3張

即使司空見慣的事物,也有着它不平凡的起源。看了以上的故事,你是否對臘肉的來歷十分清楚了呢?下一個春節,在年夜飯上,你也可以向親朋好友們好好講講關於臘肉的美食故事,這一定會為你們的聚會增光添彩,説不定還能讓大家對你刮目相看哦。

TAG標籤:來歷 臘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