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人氣美食/飲食常識/列表

紅芪與黃芪的區別

很多人分不清黃芪和紅芪,不知道它們有什麼區別,只知道它們都是中藥,吃了對人體的健康都非常有好處。其實,黃芪和紅芪的作用,是不同的。那麼,對於紅芪與黃芪的區別,你知道多少呢?現在,就由小編輯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紅芪與黃芪的區別

紅芪與黃芪的區別

紅芪又叫 " 獨根 ", 自古與黃芪通用 , 但其原植物與黃芪同科不同屬。紅芪,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乾燥根。分佈於甘肅六盤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地。

中藥紅芪其實是多序巖黃芪的根部,中醫認為,它有補氣固表、斂瘡生肌、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表虛自汗、血虛萎黃、糖尿病等症。

紅芪,具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痺,託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常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脱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痺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紅芪味甘、性温,可入肺經和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解毒的功效。經常用來治療中氣下陷、慢性腎炎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效果顯著。

本品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剝落處淡 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色黃白, 味甜,能補一身之氣,兼有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但是,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症者,不宜服用黃芪;孕婦不宜長期大量應用。

我相信通過瀏覽上面的相關資料信息,大家對於紅芪與黃芪的區別,有了大概的瞭解了吧。紅芪具有補氣昇陽,利水消腫等等作用,而黃芪對於孕婦來講,不應該多吃。就目前而言,根據專家的推斷,黃芪的數量比紅芪要少的多。

TAG標籤:紅芪 黃芪 #